19130672971

028-62568195

成都爱幼儿童关爱中心:比抑郁症更可怕的心理问题,正在侵袭这代孩子

发布时间:2024-03-13

孩子的成长,就像蚌一样。挫折这些细沙,流进蚌的体内,让它不舒服,但不至于完全毁了它。为了缓解不舒服,蚌会用分泌物包裹细沙,就如同孩子绞尽脑汁想出方法,把自己从不舒服慢慢调整到舒服。时间长了,细沙会变成珍珠,孩子也能养出成熟的自我调整模式。这样的孩子,才能比较成熟地应对外界各种挑战,与外界建立积极、深度的关系,有能力争取一切美好。

图片.png

孩子坚信自己肯定能考第一名,成绩出来不如意,特别受打击;
孩子不愿意付出努力,但又对结果有很高的期待,自尊心很强;

孩子只喜欢听好话,不愿意听实话,谁指出他的问题,就会怄气……

我们认为不起眼的小挫折,怎么就成为压垮孩子的稻草?这些让孩子感到挫败的场景,其实都是因为病态的“全能感”。

武志红老师在《深度关系》这本书里,指出“全能感”的基本逻辑。
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要围着我转。

如果世界没有围着我转,念头得不到应允,我就会暴怒、失控。

图片.png

全能感有4种极端体现:全能自恋、全能暴怒、彻底无助、被害妄想。

一个平时很正常的人,突然丧心病狂攻击他人,最深处的原因,是内在的“全能感”遭到了强烈的刺激。

这个刺激可以非常小,但在这个人主观体验上,这是天大的事,反应大到让他想要毁了全世界。

全能感是犹如核弹一般的能量,当它直接呈现出破坏性时,会很吓人。

普通人的生活里或许没有这种极端伤害,但“全能感”比较严重,也会对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就像很多平时看起来老实认真、没有脾气的孩子,突然失控,爆发出很强的攻击性,把周围人吓一跳。

孩子内心有一个坚定认知:我是好的,你怎么敢忤逆我?你忤逆我,你就是坏的,我就要攻击你。

他们的内心停留在“世界围着我转”的全能感中,觉得人生所有不顺都是别人造成的。

一旦受挫,就会对别人抱有很强烈的愤怒、敌意、仇恨。

全能感”还有另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向内攻击自己。

全能感”严重的人,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内在世界没有别人,因此坚信自己是最强大的。当他们感到受伤挫败,会产生巨大的羞耻感和崩溃感:我竟然这么脆弱!

一旦接受这个事实,就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这种感觉太痛苦了。

因此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接受事实,转而继续沉浸在自我世界里,幻想自己是最强大的,直到下一次受伤挫败发生。

当挫败带来的痛苦,积累到一定程度,“想死”的感觉达到顶峰,人就会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比如,一些孩子考试不如意,“全能感”破灭了,就会感到自己彻底被击败了,羞于活在这个世上。这种感受会无限放大失败,导致孩子对失败产生很大的恐惧,进而害怕考试,害怕下一次考砸,于是出现厌学、不写作业、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再比如,孩子想象自己是天才,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考得很好,于是学习不怎么用功,却喜欢展现小聪明。他们考砸之后,会感到一切失控了,为了寻求控制感和安全感,他们放弃学习转向其他领域,比如沉迷打游戏甚至成瘾,因为游戏完全由他掌控。

恐惧学习和游戏成瘾,本质其实都是自暴自弃。

他们对成绩的期待破灭了,不愿意再面对破灭的痛苦,于是回到自我世界里,拒绝面对外界。

图片.png

心理学上有个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
孩子能活在现实世界、经得起挫折;

还是活在想象世界,一受挫就缩回去?

如果孩子受挫后虽然难受,甚至埋怨自己和别人,但休息一段时间,还是会想要再试一次,那么这个孩子的“全能感”就不严重,可以和现实世界建立比较好的关系,心智也比较健康。

如果孩子受挫后大受打击,再次尝试时仍然有很大的情绪,或者出现各种回避行为,不愿意进行尝试,那么这个孩子的“全能感”就比较严重,偏执地要活在想象世界里,心智有一些问题。

如果孩子受挫后一蹶不振、怨天尤人甚至伤害自己和别人,这类孩子的心智发展很早就停滞了。内在像婴儿一样,只看得见自己,根本看不见别人。

孩子“全能感”严重,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是教育方式“双重束缚”。
双重束缚,是指要求孩子“既不能这样,也不能那样。”
比如:孩子既不能太外向,总是吵吵闹闹,也不能太内向,老是闷不吭声;

孩子既不能太独立,跟父母辩论争对错,也不能没主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造成孩子严重“全能感”的第二个原因,是父母信奉听话哲学——
你必须听我的,但我绝不听你的”。
父母要求他们听话,不允许他们忤逆,可如果孩子有什么想表达的,父母左耳进右耳出,根本听不进去。

持有这种观念的父母,本身就有严重的“全能感”。他们只能看到理想的孩子,无法看到孩子真实的个性和需求,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会无法分清幻想与现实。

第三个原因是:孩子的幼年成长环境危机四伏。
比如,照料者忙着做自己的事,婴儿必须哭得很大声才会得到关心,甚至哪怕大声哭泣,也很长时间没人理会。这会在孩子刚刚开始探索外部世界时,形成一个这样的认知:外面有很多不能满足我的坏东西。

早年成长环境是不安全的,孩子便会抗拒进入现实世界,转而追求一些安全听话、能轻易掌控的东西,于是性格中产生很强烈的自恋底色。

或许你要问: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全能感”了,或者想要养出比较健康的孩子,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其实,科学的教育方式层出不穷,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种,但有一点需要作为前提,那就是:孩子需要经历恰恰好的挫折。

恰到好处的挫折”,是自体心理学派的一个观点,意思是在孩子能够承受的挫败感的范围里,让孩子经历挫败的震荡。

比如,孩子调皮捣蛋,妈妈如果温柔地说“不可以这样噢”,就属于完全不让孩子体会挫败感,这样养出来的孩子会特别任性;
如果妈妈严厉地吼“马上停下来”,就属于给了孩子太强烈的刺激,这样养出来的孩子会特别敏感;

如果妈妈冷静地警告“停下”,就属于给了孩子恰到好处的挫折,这样孩子会感到挫败,但不强烈,缓一缓能重新平静下来。

简单总结就是:

父母面对孩子不卑不亢,不温不火,坚决而不含敌意,深情而不含诱惑。

孩子就能在成长阶段,反复体会恰到好处的挫折,不过分承受父母的焦虑,也不完全体会不到父母的焦虑。

慢慢地孩子长出一颗“大心脏”,打从心底认为:无论我变成什么样,爸妈都在,都会接纳我,外界的伤害不会摧毁我。

这样一来,孩子就不担心会被外界摧毁,也不担心自己会变得脆弱,认为外界的挫折是可化解、可承受、可安全的。于是,孩子就能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踏入现实世界,探索并平衡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建立积极、稳定、健康的自尊和自信。

师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