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0672971

028-62568195

成都市爱幼儿童关爱中心|沙盘游戏如何帮助儿童重建内心秩序?

发布时间:2024-07-25


游戏的重要性

……儿童的游戏与成人的生活之间存在一种联系……

(M. Lowenfeld)


游戏是儿童的一种健康行为,也是儿童探索世界、内化世界最为内在的方式,还常常是心理同化的过程。


通过游戏,情绪可以转化为认知过程,从而被理解。可以说,童年和游戏是一体的。


游戏处于现实和想象之间,温尼科特称之为“过渡空间”。心理载体在这个空间中是可塑造的,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游戏可以毫不费力地引起心理发展和情绪分化的改变。每一次需要减少情绪负荷,儿童便在游戏中重复不好的体验。


儿童在游戏世界里排练和尝试新的行为策略,直到他可以更好地适应外界。儿童的自由玩要和他们与环境的关系间存在一种直接联系。


除去纯粹的愉悦感,游戏还具有促进健康儿童生命力的功能。在支持性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将会乐于在无限的游戏中发现自我。


如果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非支持性环境的阻碍,游戏会自动发挥作用。


图片.png


沙盘游戏运用的是一种所有文化共通的内在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儿童可以自主应对困境、不安全感或恐惧感,也可以通过游戏自主表达和体验。


游戏的主题将围绕着无意识或意识冲突展开。孩子会以各种不同的、生动的方式展现出问题所在,并描述出在不受阻碍的情况下事物的发展趋势。


心理能量从各个方向向内聚集,形成一道屏障。孩子会一次又一次地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内心冲突。这时,如果分析师不能提供外在帮助,孩子的表达会变得愈加戏剧化、混乱和隐秘。


如果分析师不能推进孩子的整体心理发展,孩子就只会在很小的区域内游戏——映照出他内心的无助感。游戏变得不断重复而缺乏变化,结果只能使孩子逐渐失去对游戏的兴趣,最终停止游戏。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所能做的恐怕就是毁坏玩具了。


如果这一行为持续时间过长,将严重危害到孩子心灵的稳定性。而当一个孩子不再游戏时,他也就停止了成为自己。换句话说,也就是他已经失去了自我体验世界的方式。


但是,只要不利的环境有所改变,甚至只有一点点的变化,哪怕只是为孩子打开一个小小的存在空间,他的心灵潜能就会被激活。


他会立刻去尝试,尽可能地抓住曾经所错失的事物。这种情况下,象征将开始在游戏中出现,这标志着过去所遗漏的心灵水平开始发展。


如此,儿童的个体发展才能不被阻碍。当儿童在不利的环境中找到自我时,通常的征兆是停滞不前和退行。这在孤儿院幼儿的个案中明显可见。


图片.png


下面,我将讲述中国南方一所孤儿院中一个四岁女孩的案例,这个案例将展现表达性沙游是如何帮助孤儿院儿童获得心灵发展的。


在一次沙游工作中,女孩把一个小小的红色塑料瓶拿在手里,并开始往瓶里填沙子。她用手捧起一撮沙,慢慢地灌进瓶中。


她全神贯注,耐心地不断重复着这个动作,直至沙子溢满瓶口。然后,她在瓶口继续灌沙,尽管很明显的,瓶子已然不能多装一粒沙了。


接着,她又拿起另一个黄色塑料瓶,用同样的方式灌沙。接着,是一个玻璃杯。玻璃杯是宽口的,所以很容易被灌满。她再一次在杯口灌沙直至沙子溢出。


观察者突然想到,孩子试图通过这个动作来填满内心的空虚。


接下来,女孩拿了十个茶杯。然后她为洋娃娃的房间选了一只五斗橱,并把每一层抽屉都灌满沙子。冰箱、烤炉:每一个能打开的沙具都被灌进了沙子。


最后,所有她选择的沙具,甚至是一些从来不可能做填沙用途的沙具,都溢满了沙子,表现出一种明显的丰富感和满足感。


女孩的表情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感觉,那是一种满足的、放松的表情。曾经的空洞被充满了;曾经从指缝间溜走的东西被抓住、保存及稳固了下来。


整个沙游过程中,女孩都很少看观察者;偶尔匆匆一瞥,仿佛是为了确认有人在陪着她。

 

这个女孩在出生后不久就被遗弃了,因此,她的灌沙动作可以说是在滋养自己,藉此补偿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足”感,多年来她一直在这么做。


只要需要,而且她所依赖的外部环境持续保持不变的话,她就会重复这个简单的自主治愈行为。这意味着,下一次沙游工作时,必须是同一人陪伴她,并且,即使沙盘内容毫无变化,陪伴者也要一样保有兴趣。


那些早年遭受遗弃和没有得到充分照顾的儿童,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恢复天性健康。他们可以在游戏中滋养自身,获得一种满足感——可以说是内在的满足感。

他们在象征水平上补偿发展中的缺失。这就是心灵的自我调节。


图片.png



表达内心亦即改变

无意识在沙盘中表演,犹如一出戏剧。冲突不再隐藏于内心,而转化为沙盘内容,清晰可见。这个幻想的游戏作用于儿童的无意识动力,由此触动了他的心灵。

(Kalff)

描述心理内容即意味着改变心灵。这一条可以说是沙盘游戏在创立伊始就确定的核心定理。儿童深度心理治疗的实践经验证实了这一点,之后,也得到神经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支持。


游戏是自动的心理同化。如前文所述,儿童模仿成人习得的所有重要经历和行为模式,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整合进他的游戏之中。


儿童不仅仅在进行外部表达,他们也处理内心中促进未来心灵发展的内容和动力。在自由玩耍中,孩子尝试新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不是他从别人身上学来的,而是来自自己的幻想或梦境。

那些逐渐被探索的内在意象和过程,就像是发展的潜能。我们假设,每当下一步的发展迫在眉睫,某些无意识心理内容就会强烈地作用于意识内容。


儿童的发展是阶段性的。孩子似乎知道,心理成熟与生理的发展相呼应,并且只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发生:否则就无法顺利进行。


对成人来说,停滞不前仅仅意味着虚度光阴。但是,对儿童来说,却可能意味着不可逆转的心理伤害。这就是为什么童年期的创伤总是灾难性的。


许多需要得到心理治疗的孩子却已然丧失了游戏能力:

返回列表

师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