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0672971

028-62568195

静进医生:如何应对孩子的“阅读困难”?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  读  障  碍


近来儿童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   LD)成了网络热搜,且以干预和矫治儿童学习困难为目的的机构/平台遍地开花,令那些学绩不佳儿童的家长焦虑和抓狂不已,恨不能把孩子送到医院获得一纸LD诊断,再把孩子送到康复训练机构予“矫治”。所以,最近我的门诊接诊过不少这样的孩子。我宁愿说这些孩子是一种“学习困难”状态,程度不一,而不愿给他贴上“障碍”的标签。

不过呢,学界指出,所谓LD是指:智力正常儿童在听、说、读、写、推理以及计算能力的获得和应用方面出现的明显困难。它的发生与智力落后、情绪障碍、感知觉异常、教育不足等因素无关。所以L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NJCLD, 2021)。就是说,智力和身体发育正常儿童,入学开始,在学习语、数、英方面出现明显困难,尤其对文字符号的学习掌握十分吃力,且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得要领,学习成绩一直很“拉胯”和“垫底”。

就诊家长主诉孩子的情况,大多是:“我家娃平时很聪明,就是懒得要命,怎么催促也不肯努力学习。尤其做作业时,阅读和书写非常烂,笔体凌乱不堪,错别字多,教多少次是字都记不住。督促作业时,他总是眉头紧皱地看着语文书,勉强试着读出声音,却读得不知所云”…。

您别说,这种情况大概符合“阅读障碍”(dyslexia)的诊断。它是LD中最常见的一大类型。但凡认字、掌握字词有困难的孩子,都会表现“害怕”和逃避课文朗读、写字、造句、作文、记笔记等,并逐渐罹及拼音、数学和英语跟着“倒霉”。接着就是觉得自己很笨、不如同学、啥都学不好,因而显得自卑和害怕上学。

作为家长的您可能不了解,文字符号对阅读障碍的孩子来讲,有点像“天书”或难以解开的密码,把孩子困在心灵的孤岛上。他“怕学习”并不是偷懒,而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阅读障碍”在困扰着他。

国际阅读障碍协会(IDA)指出,阅读障碍是一种有神经系统基础的特定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单词识别不准确、朗读不流利以及拼写困难(IDA,   2019)。它并不是智力问题,更不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语言处理方式的不同。这些孩子的思维并不迟钝,反而可能很聪明而敏感,他们只是无法用传统的方式走上阅读之路。  著名神经学家Sally   Shaywitz(2003)指出,阅读障碍儿童并非“不会”,而是“以不同方式的会”。他可能用一种独特的“图像思维”模式来解读或替代文字符号,英语为母语的孩子尤其如此。他们的大脑处理语言的方式与常人不同,在音位意识、快速命名和音素与字母对应上存在固有障碍。我国学者认为,汉语和普通话为母语的儿童的认字、学字、掌握词汇、朗读的脑神经加工机制与西方儿童有所不同(Sun X.,2022)。所以,表现的阅读障碍,在内容与形式上是有所差别的。

那么,家长如何识别孩子正在为阅读无能而挣扎呢。通常,这类孩子可能在三岁时吐字仍不清晰,无法跟上儿歌节奏。入小学后,他们学拼音磕磕绊绊,记不住字母顺序,读书时“绊脚石”频出,遇到“像、都、是”这类小词总是跳过去。拼音写作时,他们容易将单韵母和复韵母、鼻音韵母混淆。譬如,把  “ai” 读作 “ei”,把 “ang” 读作 “an” 或 “anɡ”。还特别容易在清浊音、舌中后音之间混淆。譬如,“zh/ch/sh” 与  “z/c/s” 混淆,把 “gou” 读作 “kou” 或 “dou”。

再譬如,把形状类似的汉字相混淆,也可能“造假字”。如“晴”  与 “情” 混淆,“桥” 误读为 “乔”,“狼” 误写为 “良”,“快乐”写为“高兴”;把 “树”   写成“村”;写“妈妈对我很好”为“妈妈对我很忙”。同一汉字多次写错,无法长期稳定记忆,在一天内多次把 “醒” 写为   “星”、“省”、“刑”等等不胜枚举(邹泓,2011)。 



静  老  师  说

造成儿童LD的原因非常复杂,众说纷纭,不排除具有家族史。例如父母在童年期就有读写困难,或孩子年幼时语言发育异常。此外,还可能与发育性协调障碍(DC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阿斯伯格综合征、重金属超标、多语种混杂等因素有关。在我国,符合LD诊断标准的孩子大约占5%左右,且男孩多见。通常,阅读障碍在先,LD在后。至今,没有任何能治疗LD的灵丹妙药,最终还得靠专业的教育训练。

孩子阅读困难现象并非偶然。您若发现孩子常在朗读中迷路、拼写中犯难、写作中逃避,正可能是一场他在阅读困难中的静默求救。

您需要做的是,对孩子的接纳与理解。毕竟,LD儿童语言加工的脑神经网络与普通孩子不大相同。家长对孩子被诊断LD时,会有恐慌、焦虑,甚至愧疚。其实大可不必,您是孩子最重要的盟友,是他接受教育干预路径上最有力的支持者。

首先,要明白“阅读障碍”不可“治愈”,却可以“教会”。 如Moats & Dakin(2008)所言,科学的教育干预,可极大改善阅读障碍孩子的能力发展,只要我们提供恰当的方法和足够的时间。

其次,为孩子找到“真正懂阅读”的老师。记住,不是靠课程教会孩子,而是老师。这是IDA手册中的箴言,点出真正有效的教育来自于理解语言教学的老师。理想的方法需具备三个核心要素:结构化,就是按语言规则有序引导。系统性,指循序渐进、螺旋式回顾。明确性,不是靠孩子猜测字符,而是每个拼读规则都要讲透、讲清。结构化语言教学所强调的核心理念与方法是西方学者几十年来科学研究的结晶(IDA  Dyslexia Handbook, 2019)。

汉字学习,还需增加多感官输入,如整合视觉、听觉、动作觉(触觉/书写)帮助建立稳固的字词表征。结构化教学则指,系统性、重复性和可预见的教学流程,强调汉字的形音义三元结合。显性教学,将阅读规则、构词规律、写字步骤等“可见化”,避免“顿悟式”教学。差异化支持,基于学生个体认知特点,制定具体训练目标和频率。更需注意的是,情感与自尊的保护,避免羞辱、讽刺、攀比,要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体验感。

第三,要学会如何教学和从何开始。国际阅读障碍协会推荐的干预内容包括:

① 音素意识训练。例如将“ship”拆分为 /ʃ/ /ɪ/ /p/;把“妈妈”分为“妈-妈”,配合拍手打节奏。

② 字符与读音的对应训练。如双向练习识读和拼写,听觉分辨“b-a=ba”,给出音节让孩子找拼音组成。

③ 音节类型与音韵规律讲解。练习“ma”的四声,配合表情卡片或颜色记忆,或如 closed/open syllables。

④ 形态学意识指导。找出和“鱼”押韵的字,“书”“猪”等。认识前后缀、词根(如in-struct-or)。

⑤ 拼写规则与词汇组合。从“可拼的”学起。

⑥ 朗读流畅度练习。以高频词及句子段为载体。

⑦ 听说读写四维整合。例如边听边写、边说边拼写。

⑧ 学习策略指导。建立记忆系统、任务管理习惯等。

第四,把日常生活“温和地揉进”学习中。不是要您成为专业老师,而是要成为孩子的支持者与倾听者。 您可以坚持每日与孩子共读,选用朗朗上口的故事书,用声音做桥梁,搭建理解的阶梯。即使孩子自己还不会读,他能“听得懂”,这将成为未来阅读的铺垫。

允许“错字”存在,不苛责、不立即纠正,用接纳包容让孩子敢于表达。也可引导孩子成为“某方面的小专家”,如在拼图、动物、机械、电脑等领域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建立他们的自信,让孩子意识到“我在其他方面也能发光”。

您也可给孩子讲述“我也有弱点”的故事,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都有坚持的理由。陪伴孩子时,一定要保持幽默感与陪伴的耐心。如IDA所建议,“让孩子每天都能笑出声”,这是穿越挑战的力量。

第五,要早筛查,早干预。越早识别,越容易调整教学策略,避免自我认知受损。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或一年级已经表现出音韵意识薄弱、朗读困难等征兆,就应尽早接受专业评估。IDA指出,一次合格的阅读障碍评估,需涵盖背景调查、语言发展、音位觉知、快速命名、词汇知识、拼写规则、阅读理解与书写等项目。

第六,让“支持网络”成就孩子的明天。您不是孤军奋战,请将有关家庭指导资源纳入到自己的“行动手册”:一位训练有素的语言治疗师或学业治疗师、一个愿意配合的学校教师、一套适龄的教学材料、一个提供同伴支持的家长群等。

另外,要走进孩子的世界,让“共情”成为希望之光。LD儿童常被误解、嘲笑和遭孤立。家庭是孩子生命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庇护所。您的爱与支持和陪伴,是治疗孩子阅读障碍最温柔、有效的药方之一。





师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