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进医生:孤独症孩子有执行功能障碍吗?
发布时间:2025-03-10
执行功能
孤独症孩子执行功能有损害是毋庸置疑的。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EF)被定义为是调节、控制和管理自己的一组认知过程。就是说,一个人要干一件事情,就得调控自己的注意力,启动和指导自己的行为,调控行为力度与进度,控制相应的情绪,最终实现目标的行为过程。EF是儿童心理测验中使用最多的名词,尤其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他们常被冠以“执行功能障碍”。因为,EF包括注意力控制、认知抑制、抑制控制、工作记忆、计划性、自我监督和认知灵活性等。ADHD孩子在这一系列环节上都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毛病”,所以表现注意集中困难、做事虎头蛇尾、短时记忆不佳、难以控制行为、冲动毛躁、爱发脾气等。其实,很多神经发育障碍儿童都存在执行功能的损害,包括孤独症、智力低下、情绪障碍、双相障碍等。 脑科学认为,执行功能主要由大脑额叶主司,它是我们人类行为最高指挥部,很多指令信号就是由大脑额叶负责发出的。据说,EF具体部位主要是背外侧前额叶皮层(PFC)和背侧前扣带皮层(ACC)后部与前部。这部位损害的典型特征是:做事没计划、注意力难集中、实现目标行为困难、自我控制不良、冲动发怒、记忆力下降、对危险情景的评价功能下降、好坏不分、逻辑和推理思维下降、做事缺乏理性等等不一而足。额叶功能损害还可导致社会认知缺陷、寡廉鲜耻、缺乏诚信与道德感、我行我素、反社会倾向等。 儿童期的大脑额叶发育并未成熟,所以他们大都容易表现兴奋、冲动、冒险、饶舌、好动、爱发脾气、做事拖拉、不耐烦、意外伤害等,其实是额叶的EF没有建立、健全好的缘故。随着年龄增长,额叶逐步发育完善(人类得持续到20多岁呢),神经完成髓鞘化,执行功能才可得到提高,最后变得矜持有度、心智成熟、自我把控、做事有头有尾、控制情绪、行为适度等。一般儿童的智力发育趋于均衡,EF基本是逐渐发展成熟,并学会自我控制。 人到了20-29岁时,执行功能处于巅峰状态,这时的年轻人脑力最佳,能参与最具挑战的脑力任务,如速记、脑筋急转弯、快速反应、飙车、智力游戏、头脑风暴等。30岁以后,人脑EF会逐渐下降,其中工作记忆和空间知觉是最容易衰退的功能,但认知灵活性仍可保持得很好,从中年期直至70岁后才开始下降,老年痴呆则是另一回事。 常用于儿童的EF测验有:注意变量测试(TOVA)、伦敦塔测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任务、执行功能量表(BDEFS)、执行功能行为评级清单(BRIEF)、持续操作任务测试(CPT)等。 孤独症有EF损害吗 当然有。孤独症孩子的EF损害与ADHD的有所不同。他们的核心症状如社交沟通障碍和刻板行为会直接损害EF,若合并智力低下和无法服从指令,EF损害更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结局更差。他们的EF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流畅性损害。行为流畅性一般指大脑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其中包括使用词汇的能力。比起普通儿童,孤独症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反应和应对能力显著不足,形成复杂反应的可能性极低,流畅使用语言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即使是阿斯或是有语言功能的孤独症,其产生新词和想法概率更低、更少(Anderson, PJ.2008)。 ②. 计划能力受损。普通儿童三岁起就开始有预见性认知,知道将要发生事情的前因后果,并模仿学习行为规划,还能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尽量少犯同样错误。按技术语言来讲,他们逐渐懂得行为规划、自我监督、不断评估行为结果、修改和制定新的行动计划等,整个行为规划基本自发形成,无须过多介入和指导。当然,父母指导和学校教育更能提升孩子们的计划行为。然而,孤独症基本上难以自行制定行为计划,也少有“吃一堑长一智”的悟性,因不会预测事件因果关系,即无法学习新知识,也无法“阻止”自己的错误行为,反复出错等。 ③. 灵活性损害。孤独症孩子的执拗与刻板行为,反映的就是心理活动缺乏灵活性。所以他们的日常行为十分固执、活动方式僵化、抵触改变、显得极顽固的“固步自封”,且愈演愈烈。与同龄普通儿童相比,孤独症孩子们即使在康复教育中也显得灵活性差、反应速度慢、转换困难、执行能力低下(Miller, EK.2001)。
EF具有遗传特质,双胞胎孩子的EF测试结果相当接近。且EF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便于理解起见,可把EF界定在认知的更新、抑制和转移三个方面(Miyake, A.2000)。 关于执行功能的属性和机制至今有很多争议,相关理论模型也有很多。对孤独症EF损害的说法也有很多矛盾结论。例如,EF中的反应抑制(大脑对行为有意的抑制意识)有时在孤独症身上表现得更极端,大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倾向。所以,将反应抑制作为孤独症EF缺陷的指标,就不太靠谱了。孤独症孩子在抑制反应测试中的表现差异很大,说明他们在抑制习惯反应上普遍存在困难,而不是抑制核心缺陷。所以孤独症孩子对感受过的恐惧,极易产生抑制和逃避,且记忆深刻,终生难忘。 另外,孤独症孩子在不需要心智化测试中表现较好,如在结构图辨识、观察细节、匹配图卡、识别基本表情面孔等方面同于或超过同龄普通儿童水平。而在错误信念、事件归因、抽象概念、识别复杂表情、实施计谋等方面要差得多。说到底,孤独症的EF低下更多表现在认知自我调节功能的损害上。